科學探索:大腦的雜音中包含著睡夢的獨特標記
發(fā)布時間:2021-06-11
瀏覽次數(shù):1213
科學探索:大腦的雜音中包含著睡夢的獨特標記


圖片來源:Pixabay
當我們做夢時,我們的大腦充滿了嘈雜的電活動,它看起來和清醒的腦電活動幾乎一模一樣。
然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(UCB)的研究人員從這些雜音中找到了代表做夢或快速眼動(REM)睡眠的片段,這或許會讓我們更容易監(jiān)控患有睡眠障礙的人,以及昏迷不醒的患者或麻醉狀態(tài)下的人。


圖片來源:Pixabay
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通過參與過夜的研究來診斷自己的睡眠問題,其中大多數(shù)人通過連接腦電圖(EEG)來監(jiān)視腦活動,伴隨著自己逐漸從清醒到深度的慢波睡眠,再到快速眼動睡眠的過程。但是腦電圖本身并不能說明病人是醒著還是在做夢,醫(yī)生只能通過記錄眼睛的運動(顧名思義)和肌肉的緊張度來辨別快速眼動睡眠,因為我們的身體會放松到一種基本麻痹的狀態(tài)來防止我們在睡夢中動醒。
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(jīng)科學教授、論文的主要作者Robert Knight說:“我們現(xiàn)在真的擁有了一種準確判斷你是否處于快速眼動睡眠的標準。這是一種判斷無意識的通用標準。”這篇論文于7月28日發(fā)表在在線雜志eLife上。
論文的共同作者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和神經(jīng)科學教授、睡眠研究員Matthew Walker說:“這些新發(fā)現(xiàn)顯示,在人腦的電信號里,有一些簡單的標記非常獨特。如果我們測量這種簡單的電標記,我們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準確地辨別某個人的意識正處在什么階段——做夢、完全清醒、麻痹或是深度睡眠?!?br> 這種通過腦電圖辨別快速眼動睡眠的能力能讓醫(yī)生監(jiān)視手術中處于麻痹狀態(tài)的病人,以此來研究麻藥引發(fā)的無意識與正常睡眠的區(qū)別——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決。這也是論文的第一作者、麻醉醫(yī)生Janna Lendner發(fā)起該研究的主要原因。

圖片來源:芒格學院
Lendner作為伯克利的博士后,正在德國圖賓根大學醫(yī)學中心(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Tübingen)進行她的第四年麻醉學實習,她說:“我們經(jīng)常和病人說‘現(xiàn)在你要睡覺了’,我很好奇這兩種狀態(tài)有多大程度是真正重疊的。麻醉會有一些副作用,如果我們對兩者重疊的部分有一點了解——或許麻醉劫持了某些睡眠通路,我們也許可以改善麻醉?!?br> 睡眠舒緩大腦
睡眠,就像Walker 在他2017年出版的《我們?yōu)槭裁匆X》中寫道: “睡眠豐富了多種功能,包括我們學習、記憶、做邏輯決策和選擇的能力。它慷慨地維護著我們的身心健康,睡眠重調了我們的情感腦回路,讓我們以冷靜沉著的頭腦應對第二天的社交和心理挑戰(zhàn)?!?br> 睡眠中斷則會影響一切,增加醫(yī)學、心理和神經(jīng)性疾病的風險。
大部分睡眠研究都聚焦于同步而有節(jié)律地流經(jīng)大腦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的波,從標志著深度睡眠,一般出現(xiàn)在深夜前幾個小時的慢波,到代表著睡夢的頻率更高的波。這些波突然出現(xiàn)在許多基本活動之上,也被稱為1/f,通常被視為噪聲而忽略。
但是Knight和他的實驗室已經(jīng)對這種“噪聲”研究了十余年,并發(fā)現(xiàn)它包含著一些關于大腦狀態(tài)的有效信息。比如在2015年,他和目前就職于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前博士生Bradley Voytek發(fā)現(xiàn)高頻率的活動會隨著年齡而增長。Lendner 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,相對于低頻率活動,高頻率活動的驟降,是快速眼動睡眠的獨特標記。
Lendner said說:“我們把這種沒有節(jié)律的背景活動忽略了很長時間。有時候它被稱為噪聲,但其實不是;它攜帶著大量的信息,也包括潛在的喚醒水平。這種標準讓只看腦電圖來區(qū)分快速眼動睡眠和清醒成為了可能?!?br> 由于慢波與腦中的抑制性活動相關,而清醒時的高頻率活動和興奮行為相關,因此,劇烈的驟降或許預示著腦中有很多活動,包括那些與肌肉運動相關的活動,它們會在快速眼動睡眠時被抑制。
這種新標準將不同頻率的腦活動量化——有多少活動的頻率在每秒1個周期到50個周期之間,并求出斜率,即數(shù)值下降的速度。與清醒或麻醉時相比,1/f的驟降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更劇烈。
Lendner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Walker睡眠實驗室用腦電圖頭皮電極記錄了20人的夜間腦活動后,找到了這種典型的標準。其中有10個人曾在腦部植入電極,這是在癲癇手術前查找病因的必要檢查手段。
Lendner目前正在回顧昏迷患者的腦記錄,以了解他們的腦活動在一天中是如何變化的,以及1/f是否能被用于預示昏迷發(fā)生的可能性。
Knight說:“更重要的是,我認為這是評估昏迷狀態(tài)的另一個指標。1/f非常靈敏。它可以解決的是情景是,比如有人意識模糊不能動,以及病人是否比你想象的更危險。”
翻譯:盧大山
審校:巢栩嘉
引進來源: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
引進鏈接:https://medicalxpress.com/news/2020-08-brain-noise-unique-signature.html


關注【深圳科普】微信公眾號,在對話框:
回復【最新活動】,了解近期科普活動
回復【科普行】,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
回復【研學營】,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
回復【科普課堂】,了解最新科普課堂
回復【科普書籍】,了解最新科普書籍
回復【團體定制】,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
回復【科普基地】,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
回復【觀鳥知識】,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
回復【博物學院】,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
?
聽說,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。
做科普,我們是認真的!
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
加入科普活動群
  •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
  • 認識科普小朋友
  • 成為科學小記者